中新網北京10月13日電 (陳杭)記者12日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,2019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評價結果已通報至各區,評價為優秀的是延慶、西城、懷柔、朝陽區,評價為良好的是門頭溝、海淀、密云、石景山、大興、東城、豐臺、昌平、通州、平谷區。相較2016年,2019年評價為優秀和良好的區由10個增加為14個,評價為不合格的區由2個下降為0個。
為有序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,北京市制定印發《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2020年行動計劃》,將水污染防治目標納入對各區的績效考核中。自2016年起,北京市每年對各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,督促各區及時查找差距,對考核不合格的進行約談通報,并將有關結果作為財政部門分配資金的依據。
據介紹,北京市共監測河流99條段,湖泊22個、水庫18座,多年監測數據表明,北京市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。其中,湖泊、水庫水質較好,基本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;河流水質逐年好轉。
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表示,2019年,北京市Ⅰ-Ⅲ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55.1%,Ⅳ類、Ⅴ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35.4%;劣Ⅴ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9.5%;2020年1-9月,Ⅰ-Ⅲ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59.8%,Ⅳ類、Ⅴ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37%,較2015年分別增加11.2個百分點和25.5個百分點,劣Ⅴ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3.2%,較2015年下降36.7個百分點,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。其中國家考核北京市的25個斷面,2019年以來,水質優良比例為60%,無劣Ⅴ類水體斷面,提前達到2020年國家考核目標。
同時,北京市深化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,在流域上下游各區政府間建立經濟補償制度,“水差要交錢,水好能收錢”。推動建立鄉鎮間水環境區域補償,目前北京市設有鄉鎮的13個區均已建立跨鄉鎮間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,進一步促進形成了流域上下游齊抓共管治理水環境的工作格局。
下一步,北京市將根據從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態保護轉變、從水環境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轉變的總體形勢,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,創新和深化水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和手段,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,逐步實現“有河有水、有魚有草、人水和諧”的目標。(完)
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